close

51jUhsvKwAL  

關鍵字:輿論 證人效應

簡評:別把它當成一般的推理作品

 

        對於湊佳苗的印象來停留在『告白』上面,之後的作品一直都沒去看,這次的『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』看電影預告似乎是在探討輿論殺人,和『BBS鄉民的正義』有些相同的點,不過著眼的是日本式的殺人事件,從一個猶如白雪公主的人被殺死開場。

 

................防雷線........................ 

 

        不同以往的是,這次的事件裡沒有偵探、沒有警官,一切都是由電視台的契約工男主角赤星雄治慢慢紕漏,以一個極為偏頗的角度,在推特上發文,很快的就鎖定在同公司不起眼的城野美姬身上,藉由一次次的探訪相關人員,美姬犯案的事實彷彿就就變的明朗,所有人都這麼相信她就是兇手,還特地做了一個報導製造出聳動感,就在這時候自稱美姬友人的寄信給電視台,駁斥赤星的想法都只是一廂情願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為此赤星和製作人都被痛斥一頓,再一次的去探訪美姬過去的友人親屬,然而此時會發現每個人講的話帶有其主觀印象,一件曾經發生的事情有著不同的各式見解,就連赤星的剪接都有著明顯立場,似乎刻意或者下意識的要令別人以為美姬確實是兇手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接著場景轉換,藉由美姬寫信道出事實的真相,導出每一個事件或者說誤會背後底下的真正原因,進而揭露出真兇,也就是第一位受訪者,試圖操作輿論,死者三木典子的後輩狩里野沙子,老實說對於沙子的動機和殺意有點像是對於許多偵探片的嘲笑,鼻屎大的動機,汪洋般的殺意,不過反正重點不在那裏,對於動機、手法這些本格推裡較注重的部分在這次的電影裡幾乎沒甚著墨,也就是別把它當作一般的推理作品看待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小弟看來,『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』除了有涉及到一些職場霸凌外,重點應該是擺在媒體公審以及主客觀,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證人效應,簡而言之就是證人的話是否可信這個疑問?在過去已經有案例發現真正的兇手和證人的描述南轅北轍這個問題,人證、物證一向是辦案的關鍵,然而人不同於物,會有更嚴重的主觀偏誤,比如想像一個搶劫超商的兇手,很多人很容易的就想像成一個青年男人穿著戴帽外套搶劫的畫面,這直接的想像很容易就對性別、年齡甚至身高造成影響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拿到這部電影上來看,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人們誤解了美姬行為,因為低調被解釋成陰沉,因為陰沉所以和詛咒有關,微笑也被解釋成既謀得逞,情緒超過客觀現實,再加上網路、新聞上的輿論壓力,未審先判,加強了錯誤推測的真實性,渾然沒注意到自己的立基點如何的脆弱,當年的江國慶案不也是如此,憎恨推翻了理智,令得無罪之人被推上了火柱,成為平息社會情緒的犧牲品。

 Image 2  

(從開始就誤導

Image 3  

(三木典子這婊子般的性格演的的確不錯

Image 1  

(一定會有的,好事,會有的

arrow
arrow

    燼霖 Goddar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